close

iformula,healthology,cgmp-梁江濤:何時能終結“刺痛式救助”?


  安徽渦陽縣的72歲環衛工李顯梅每天凌晨載著孫女去掃街,卻在受關注後被辭退的新聞近日受到廣泛關注。2月17日下午,渦陽縣市容局局長侯曉明稱,從3月開始,李顯梅老人的200元低保、孩子的600元生活費將會送到她們手中。(2月18日中安在線)

  渦陽縣72歲的李顯梅老人,在兒媳離傢兒入獄後,凌晨載著6歲孫女掃大街,受到網友普遍關注後卻被辭退,再次掀起愛心浪潮,社會公眾紛紛表示要向李顯梅祖孫倆伸出援助之手。就在這個當兒,渦陽縣相關部門向老人承諾,對祖孫倆的救濟政策將盡快落實。雖然,救助金要等到下個月才能到她們手中,但這份遲到的愛還是體現瞭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。

  李顯梅帶孫女掃街的情況,雖然有來自傢庭方面的特殊性,但更具有諸如環衛工等弱勢群體的共性。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,為生計而默默抗爭,柔弱的肩膀扛住生活的重擔,彎腰蹣跚,艱難度日。然而,他們的生態不經過極端事件的曝光,往往不會引起政府與社會的關注。而一旦成為網絡事件或見諸媒體,立即引發公眾的同情之聲,也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與救助。

  不久前,因為向站在浙江省舟山市14樓樓頂的男子喊話,勸其放棄輕生的感人善舉,殘疾乞丐李曉輝一夜成名,被各大報紙和網絡譽為“喊話乞丐”、“最美麗的乞丐”。此後,他得到許多好心人的幫助,舟山民政部門的資助他回到傢鄉,當地政府為其辦理瞭殘疾證,父母也給辦瞭低保。這些事例一方面折射出民間儲存的愛心寶藏一直沒有枯竭,每當看到需要幫助的人群立馬湧動熱流,傳遞溫暖,但另一層面卻令人糾結,政府的救助為何總是遲到?聯想到環衛工李顯梅帶孫女掃街“出名”後被辭退,不禁要問,當地政府的救助是否更多出於維護當地形象的需要?何時能夠終結這種“刺痛式救助”?

  每個不幸的人與傢庭都有不盡相同的不幸,不能要求困難群體都做瞭善舉或偶然成為網絡事件中的主角之後,才擁有得到救助的機會。環衛老工人帶孫掃街刺痛圍觀的公眾,更該刺痛的是社會救助體系。為社會救助立法,全面建立社會救助體系迫在眉睫。將特困人群納入政府救助體系,不僅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生命權、生存權的務實之策,更是體現政府良心的善政。有識之士早就呼籲啟動社會救助立法,由政府主導救助弱勢群體,卻一直未能進入實質階段。魯迅先生曾在小說《藥》向我們揭示瞭看客麻木不仁的靈魂,令人心靈震撼。如果說圍觀者的冷眼旁觀無異於殺人害命,那麼,制度的圍觀乃至因利益而權宜,無疑是社會冷漠的根源所在,最終不僅傷及社會道德,更有損政府公信力。因此,讓弱者得到救助制度的護佑,讓政府救助的陽光早普照民眾,一天都不能等。


arrow
arrow

    wp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